大家好,我是杨照。
先跟大家说,这是一期借题发挥,不务正业的番外。我要借两个题目,第一是资本论当中的阶级意识,在音频节目当中刚刚好跟大家说到这部分;第二个,也就是这两天发生的事情,美国奥斯卡金像奖颁奖。我不务正业,是因为我要评论去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那是韩国的《寄生虫》。
“德不配位”的《寄生虫》
回顾发生了很多令人遗憾事情的庚子年,2020年,我不得不说其中一项让我难忘并且难以释怀的那就是《寄生虫》这样的电影竟然受到如此的追捧。
我很诚实地告诉大家,很难找到有任何一部电影比《寄生虫》让我看得更不舒服的了。如果说这部电影那么样的成功,那它的成功在哪里?对我来说,他是把贫富差距、分配公平的问题,成功地转化成为一套娱乐,可以用来讨好很多的观众。
《寄生虫》海报
《寄生虫》这部电影最明显的就是一部分是有钱人,一部分是穷人,而且电影从一开始的时候就突出塑造了——穷人的环境如此不堪,他们居住在半地下的斗室里面。
从一开场的时候就要让我们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甚至连自家的互联网都没有,他们要去偷用上面人家的讯号。
然后,到了故事一半的时候下起大雨来,你看地下室斗室那种狼狈不堪,马桶里面冒出水来的那整个情况。这是一种穷人的处境,不堪到,我们没有任何人会觉得我们会住到这样的环境里面。
另外一边对比对照。那是有钱人的环境,诶唷,不只是非常的高级,而且很有品位。他们是住在由一个很有名的专业的建筑师替自己打造的一个理想的住屋里面。所以这里面不只是有钱,它不是炫富,它是充满了品位。
最重要的,这两种环境都不同于绝大部分我们看电影的观众的经验。我敢这样说,《寄生虫》这部电影 95%的观众既不会住在那种半地下室的斗室,也不会住在那种建筑师特别打造的豪宅里面。
好了,95%有点太夸张了,因为应该是98%或99%吧。所以这样的一种设定,这样的一种形象,就给了观众一种安全感。
什么样的安全感?我们对电影里面的穷人跟有钱人都不会有认同,然后就展开了电影当中对这两种人的刻画。
一厢情愿的骗局
首先是一厢情愿的描述,有钱人有多蠢,有多么样的好骗。我们看到电影里面弟弟伪装身份进入到有钱人的家里,有钱人不只是毫无怀疑,而且一步一步地都被这个穷人家给准确地操控。
有钱人家的妈妈好笨,人家说你的儿子画这种画,心理有问题,点头如捣蒜,“对啊对啊,那怎么办?”有钱人家的女儿很笨,家教的男孩要设计让女儿爱上自己,她就配合,也就爱上了。更糟的是,有钱人家的爸爸,看起来貌似成功的一个企业家。
但是在电影里笨得不得了,一件遗留在他车上的女人内裤,竟然也就完全按照别人设计的,让他怀疑到我的司机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马上把他的司机给辞退了。当然我们也不知道这司机到底帮他服务了多少年,为什么他可以马上就对这个司机产生这么强烈的一种反感。
让我极度的不舒服的是,如果这一家有钱人是这种智商水准,那他们如何得到这么庞大的财富,他们为什么能够过这么好的生活?导演要我们相信,这么笨的人可以在社会上在事业上面成功,但电影里面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他们家财富来源的讯息。我相信不是我看电影看漏了。
大家回想一下,导演并不是故意要用这种荒唐的情况来进行批判,要来暴露某一种不公平的社会机制,比如说你看他们就是继承了财产,他不需要任何努力,他就是富二代、富三代,财富继承那么容易,然后相对应的人家白手起家,那么样艰难,它并不是用这种不公平的社会机制来解释,笨蛋也能够有超级享受的原因。
为什么?因为电影的重点也不是在于同情穷人。电影的前半,我相信很多人应该跟我一样都看到开始有一点点不耐烦了,因为这是一个一厢情愿的骗局,这个骗局当中没有任何的转折,他们就是每一项骗术通通都能够得手,到后来甚至能够把这个管家也给辞退了。
这真的是电影一面倒到,要很有耐心的观众才能够继续看下去。
还好,来了一个大雨夜的惊骇转折。可是转完之后呈现了什么?呈现了是穷人跟穷人之间如此不堪的争夺关系。大家回想一下,那个刻意丑化的在秘密地下室门口的情节,真是一出闹剧。然后接下来我们就看到,原来在当管家的时候,干干净净的,然后体体面面的,这个时候化身成为非常不堪的、狰狞得不得了的她的那种形貌,这只能够是对这些穷人带有恶意的揭露。
好,我们前面看到了有钱人有多笨,接下来我们看到什么?我们看到的是穷人有多奸诈。而且用他们的贫穷作为借口,完全不知耻地就寄生在有钱人的身上,所以叫做寄生虫。并且更进一步的,用贫穷来合理化他们所有的这些狡诈的行为,更不堪的两个都是寄生虫,都是寄生者,寄生在同样一家有钱人身上,可是他们彼此之间这两家穷人就展开了殊死斗。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一点点的同情心,也就不会有受压迫阶级或者是穷人之间的一种团结意识。
他们在抢夺得以寄生在富人身上的地位,没有一点点对于有钱人为什么高高在上,有钱人为什么可以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一点点这种反抗有钱人的意识,他们只有在底层,彼此之间像狗咬狗一般的挣扎。
贯穿整部电影,就是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反复显示了穷人很坏、很败德,有钱人很笨、很无能。
《寄生虫》的企图
我们就进一步想,这样的电影是要拍给谁看?很简单,要拍给那些既不觉得自己是穷人,也不觉得自己是有钱人。穷人、有钱人这两头都不会认同的,那就是拍给中间的人,中产阶级,就是提供中产阶级再好不过的娱乐,可以一边嘲笑这些有钱人,一边谴责这些穷人。
在这项企图上,《寄生虫》这部电影完全成功了,这真的就是趁着全球性的保守主义的浪潮,用这种方法讨好了中间的最大群众,让他们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清楚地,一边将自己跟有钱人划开来,另外一边更明白地把自己跟穷人划开来——反正我不可能变成那么有钱的人。但这个时候要灌输他们的一个意识,我怎么可能像这种穷人这么样的不堪,这么样的败德,同时那么样的狰狞呢?
你庆幸自己不像有钱人那么笨,你也不像穷人那么坏,所以就将所有的问题统统都推给所以就能够所以就能够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笨蛋有钱人跟坏蛋穷人,看完了电影之后就增加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程度。
但不幸的事实,如果我们从这样一种阶级意识的角度去看的话,我必须说,当然我说的这句话,我知道会得罪很多人,我认为《寄生虫》这部电影的事实是,真正坏的是拍出这样电影的人,而真正笨的是被导演牵着鼻子走的那么多的观众。
在去年《寄生虫》竟然可以夺取坎城(即戛纳)跟奥斯卡这两项很少落在同一部电影上面的大奖。这中间当然有很多的因素,不过让我同时感觉到非常遗憾的是,这样的结果就掩盖了同一个时期,去年其他更杰出、更有成就,还有我自己更重视的叫做更有创作诚意的电影。
《Joker》:反派的来历
在去年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宣布最佳导演奖的时候,也被提名的拍《The Irishman》 (爱尔兰人) 的导演,老导演、经典导演,从拍《出租车司机》(Texi driver)起家的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拍到他明显流露出失望跟不可置信的表情。他的镜头画面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不过,我的私心偏见,如果论电影的突破性跟完成度,我觉得更应该感到失望,更不可置信的是《Joker》(小丑)跟《1917》这两部电影的导演。
我希望大家可以想一想,《Joker》这部电影它的成就究竟是怎么来或是这是什么样的成就?Joker不是这部电影所创造出来的角色,这个角色早就存在。所以《Joker》这个电影其实应该视为是原来漫画当中那样平板反派,专门是为了跟蝙蝠侠作对的这样的一个角色,他的前身获得他的前传。
蝙蝠侠电影中的小丑
本来在漫画当中,Joker像所有的漫画反派角色一样,他长了一张跟人家不一样的脸,一张狰狞的脸,充满了固定的邪恶的性质。而且我们在看《蝙蝠侠》的时候,小丑巨大的坏人,最邪恶的敌人他就拥有巨大的能量跟权力。没有人敢对抗他,只有蝙蝠侠敢来抵抗他。他的恶在漫画里面就是单纯的恶,完全没有来历,他的力量就是事实的存在,同样没有来历,不用解释,也不可能解释。
但我们看到的《Joker》这部电影要拍小丑这个角色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要给漫画当中的大反派一个来历,一个身世。不只要解释他为什么变成这么邪恶,还要解释如果他就是那么邪恶,他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权力?他是可以彻底控制,在漫画里面叫做高谭市(事实上也就是纽约)。他为什么会有能够控制一整个城市的黑暗的权力?换句话说,我的看法是这样,这是本来只是诉诸于10岁男孩非常有限的他的聪明智慧跟他的生活经验的漫画,现在要借由这部电影把它转换成为具备有普遍说服力的写实故事。
《Joker》这部电影近乎神奇地达到了这个目的,完全不同于《寄生虫》那样一种所有的情节转折都是一厢情愿,都经不起推敲。倒过来,《Joker》本来是源自于漫画,漫画里面有太多太多不合理的情节,但是这部电影却相对建构了绵密完整、环环相扣的因果连接的剧情。
《Joker》海报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因为精神状态不稳定,没有办法得到正常体面工作的人,他只能够在街头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小丑,勉强在那里打工维生。可是他的模样,再加上这种工作的不堪、最底层的社会地位,就让他变成了这种恶少恶作剧、去欺负、去霸凌的对象。
电影一开场,我们就看到他遭遇了一次几乎让他可以送命的严重霸凌事件,倒在地上,被打被踢。这个时候,他的同伴送给了他一把让他给自卫的枪,他又经历了更多不同形式的歧视跟欺负,包括更根本的他跟这个社会勉强维系最低的一点得到的资源,那就是他的精神咨商的协助都被取消了,接下来连最卑微的小丑工作都要不保了。
到这种状态,偏偏还要在深夜地铁车上被三个人——华尔街的精英高薪工作的醉汉——给骚扰。这里面也是有非常清楚的阶级意识,一个是社会最底层的、受尽了所有的一切霸凌和欺负的小丑,这边洋洋得意,然后在金融业赚easy money,因此洋洋得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那三个华尔街的工作者。他们当然看不起底层莫名其妙还化着妆的一个小丑,所以侮辱他、袭击他。因此他爆发了,掏出枪,射杀了这三个人,然后他就进入了无法被节制的疯狂报复的心态。
疯狂报复的心态也是源自于他根本没有精神咨商可以节制他了,结果就在疯狂当中释放了他的智慧。
嗜血的媒体想要利用他,他太聪明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所以倒过来媒体被他利用了,他有效地激起了人们普遍被剥夺感,跟仇富仇视既得利益者的一种集体心态。
所以为什么他是Joker?为什么他是小丑?因为那个打扮就变成了推翻既有体制的一种愤怒的象征,所有感觉到自己被压迫的人就团结起来,他们都戴上了小丑的面具,上到街头,他们开始进行了混合抗议跟狂欢的大破坏。所以那个场景漂亮得不得了,但是疯狂得不得了,也让人震撼得不得了。原来的秩序被推翻了,一种新的狂乱的Joker(小丑)的势力昂然地崛起。
《Joker》电影画面
所以这部电影不只是合理的解释了小丑的双重来历,一边是他的反社会的心态,另外一边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黑暗的力量,可以控制城市?同时导演很清楚,一旦如此给了小丑一个身世,观众必然就会扭转原来漫画式的立场,倒过来时候会同情小丑。所以在电影当中又善用这样的情绪投射转折,释放出非常清楚的社会价值的讯息——纽约的社会,美国的社会最严重的病不是贫穷,不是犯罪,不是游民,而是那种歧视、霸凌游民和贫穷者的心态跟做法。
这就是我在意的诚意。
在提供两个小时的影视刺激的时候,导演跟创作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愿意提出严肃的议题,而且针对来看电影的,这些都是相对有资源的人,要让他们带着困惑不安的心情走出电影院。至少你出去了,如果你就看到了推着一个车子穷兮兮的破破烂烂的一个游民的时候,你会不自觉,你会迟疑改变了,本来你就是嗤之以鼻,看都不想看他,因为你从这部电影刚看完的时候走出去,你就会改变了这样原本理所当然的态度。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偏见看法。但我必须说,这确实和马克思的思想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给我的阶级观念、意识形态理论有关而产生的一种论点。当然,喜欢电影的人或者是对电影有有不同意见的人,没关系,听听就好。
杨照“资本论影评专栏”开业调研
但如果有人还有兴趣,其实我还蛮乐意的,再告诉你们我对于《1917》那部电影还有今年差一点点得到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外语片提名的一部台湾电影《阳光普照》的看法。
我依循的,当然同样是这种跟阶级、跟社会价值观念相关的原则。如果有人想听,那就麻烦你听完了留个言,我们来看看有多少人想听,我们再来决定我可不可以继续在下一个番外来这样借题发挥、不务正业一下,感谢你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