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究天人之际”中的“天”指什么?“通古今之变”是要列举历史现象吗?“成一家之言”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史学观点?本期节目,杨照来聚焦太史公的志向,谈一谈“天人之际、古今之变、一家之言”的理解。
原文回溯
《史记·六国年表第三》: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论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比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至东南,收功实者常与西北。
译文:
秦国最初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国,受到中原各国的排斥,视为戎翟。但到了秦献公以后,就经常在众诸侯中称雄。说起来秦国的德义还比不上鲁国、卫国最凶暴蛮横的人,秦国的军队也不如韩、赵、魏三国强大,但是它最终统一了天下,这未必是借由地形的险固和形势的便利,而好像是天在帮助它似的。
有人说:“东方(与春季相配)象征万物始生,西方(与秋季相配)象征万物成熟。”那就是说,起事的时候一定要在东南,获得成功者则常在西北。
春秋时期中原地图,秦在西部边缘。据《中国历史地图集》
《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译文:
有人说:“天对人没有偏爱,总是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可以说是好人吗?还是不是呢?像他们这样积累仁德,使自己的品行变得高洁,竟饿死了。还有,在孔子的七十多位弟子中,仲尼独独称誉颜渊是好学的人,然而他经常穷困,连糟糠都吃不饱,最终年纪轻轻地死了。上天对好人的报施,又怎么样呢?盗跖(zhí)成天杀害无罪的人,吃人肉,残暴凶狠,肆意妄为,纠合了千歹徒,横行天下,竟然能安享天年。
*白话译文参考张大可、安平秋等白话《史记》版本
听课注释
戎翟
即戎狄。古代中原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但未确认是否作族称使用。狄作族称,见于春秋中叶,鲁庄公三十二年载:“冬,狄伐邢。”
伯夷、叔齐
据《史记》记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孤竹想传位给叔齐。其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以父命为由不受,之后逃走。叔齐也不肯受,一起逃走。武王伐商时,伯夷叔齐拉着武王的马缰绳劝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竟然动起了干戈,能叫做孝吗?身为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能叫做仁吗?”。武王伐纣成功后,天下都归顺了周朝,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可耻,不吃周粮,隐居在首阳山,以薇菜为生,后饿死。死前做歌《采薇》,载于《史记》。
清人画 伯夷饿死首阳山(仿李唐采薇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盗跖
传说中春秋时期的大盗,最早见《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其中记载他本名为跖,是鲁国大夫展禽(柳下惠)之弟。盗跖手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
颜渊
颜回,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颜回死后,孔子大恸,《论语》记载: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
精彩摘录
如果穷尽人世的道理,仍然无法解释,那就叫做天。
为什么要“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把天的部分和人的部分彻彻底底地隔绝开来。用这种方法把天隔开了,我们在人世的判断才不会受到干扰。如果你相信这些偶然,你就不会相信原则,你就看不到人世的教训,你也就不会相信人世的道理。
“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我们超越表面上的变化的现象,而去探究历史的原理和原则。
早在两千年前,司马迁已经在思考史家和历史的关系。(中略)司马迁从一开始的时候,他就要写一家之言,换句话说,他在写完《史记》的时候就是告诉你说,我不是给你一个历史的定论,更不会是一个标准答案。历史没有标准答案。
后来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中认为,正史里面写的内容都是真相,都是事实,都是标准答案,这刚刚好跟司马迁写《史记》是完全相反的态度。
本集小结
本集节目,杨照聚焦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指出“究天人之际“是要划清人世与无法解释的”天“之间的区别,从而重视人世的原则和道理;”通古今之变“就要看到历史变化背后的原理和原则;”成一家一言“即历史没有定论,史家著史必须有一种价值观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