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姜松。
我们曾经就“线条与色块”、“透视法”和“对情感表述”这几个方面,将西方绘画与中国的传统国画进行了比对。
这一集的节目,我们主要从肖像画入手来看中西艺术究竟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方法。

格式化与个性化

人类从婴儿时期开始最为熟悉的影像,也许就是亲人们含笑的面孔。在这个时期,记忆是十分模糊的,可是在潜意识当中,一副表情丰富的人脸就成为了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一种感知与存在,也随之印刻在了幼小的记忆当中。人类会在世间万物中最顺畅地找到笑脸一样的图案,这也许就是深藏在潜意识当中有关人脸的记忆。
即便对画中人物一无所知,可当双目与画中的人物对视之时,则会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气场,就好像与画中的人物建立了微妙的联系。这也许是肖像艺术为人所关注的原因之一。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艺术史,就会发现在有关人像艺术的表达当中,总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是所谓的千人一面的格式化的面孔,这副面孔被无数的艺术家在长久的艺术发展过程当中一步一步美化;另外一个极端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个性而塑造的形象,这幅画像是按照某一个特定的模特来绘制的。
隐藏在这两种不同的表现人像的方法之后,是个潜在的规律,就是越偏向于宗教和神话的面孔,比如神的形象,或者带有一些神性化的英雄的形象,则越发完美而逐渐接近于格式化。
形式化、标准化的神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