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找寻自我
你好,我是王芳。如果说马斯洛的工作高亮了一个重要的人生任务:做自己,那么今天这集的主人公,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则带出了另一个与之不可分割、宛若双生的人生主题:找自己。
是啊,马斯洛说自我实现是天赋使命,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可是,要如何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对此,罗杰斯的看法是,每个人身上都带有朝向积极、成熟与完善的自然力量,于是只要允许他们向着本性发展,就可以自我实现。换言之,做自己可能并不难,然而麻烦的是,人们对真正的自己的不接纳,以及存在于希望自己成为的理想样子和认为自己当下的样子之间的巨大鸿沟,经常让人们找不到自己。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 1902-1987)
罗杰斯本人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中产家庭的罗杰斯,儿时生活条件优渥却并不开心,宗教意味浓厚的家庭氛围令他的行为受到诸多约束,包括不允许和家庭外的人来往,以及各种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以至于过了很久以后他都还记得,生平第一次喝碳酸饮料时内心涌上来的罪恶感。
1922年的一次旅行开启了他“找自己”的序幕,很巧,旅行的目的地是中国北京。作为全美12个学生代表之一,时年20岁的罗杰斯参加了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世界学生基督教徒联合会议。在这次旅行中,他接触到了不同文化和信仰的人,并且头一次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小团体之中,独立自主的需求变得无比强烈,令他返回美国之后便向父母宣告,脱离他们保守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