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听提示

00:59 报考大学时心理学限制招收文科生,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吗?
04:48 心理学到底算文科还是理科?
15:49 心理学家(科研从业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是什么?
 

文稿

你好,我是王芳!Time goes by~ 节目的第一部分完结了,为了以示庆祝,我请亲爱的夏夏同学帮我整理了节目上线以来评论区小伙伴提的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今天专门做一次统一答疑。
嗯... 我才不会说其实真相是我的存货不多啦,怎么办怎么办,开天窗预警!夏夏说,做一期答疑吧,我们的听众都是善良的大好人!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水一集混过去——啊答应我这句你没听见。好了,认真答疑。
头几个问题和心理学这个学科有关。第一个,发刊词的时候就有朋友在问:报考大学时心理学限制招收文科生,这样的规定是合理的吗?心理学到底算文科还是理科?
好问题!在给北师大心理学部本科生上的人格心理学课上,我会专门拿出整整一节课来进行相关吐槽。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涉及到文理分科是不是合理的问题,另一个涉及到心理学自己的学科定位,一个一个来说。
首先,的确,现在国内排名相对靠前的心理院系在高考招生的时候都只招理科生,如果一些高校里心理学还在教育学院或者哲学学院里,就可能还会招收文科生。这当然和心理学学科本身有关,我们一会再说,在那之前,你不觉得强行做文理分科就不是那么科学吗?
把人类历史上的知识简单区分成文理两类,听起来有没有很耳熟?我们第一集里就说到过,分类思维最大的问题就是拉大了组间差异,忽略掉了组内差异。按照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并不存在所谓的“文科脑”或“理科脑”,我们同时具有多种智能,而且它们并不是孤立运行的,多数情况下都在协同工作。对还在急速发展中的中学生来说,一些时候更多出于兴趣,而不一定是能力,有时候理科好的人未必理科里的每门都好,也未必对文科所有都不感兴趣。
拿我自己来说,当时如果不是有保送的机会,我是打算去考中文的,虽然我学的理科,那一年有极少数几所学校的中文系在我所在的省份招极少数的理科生。我记得夏夏在那个问题下面回答说,心理学专业要学很多数理相关的课程所以招理科生,这一点是没错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忘记,心理学同时也要学很多人文社科相关的课程啊(比如人格心理学就是其中的代表)。那么,这是不是在暗示着什么?比如说,文科生学不好理科的内容,而反过来,理科生是可以学好文科的内容的。
我觉得,虽然从来没有人这么说,但这种隐形的刻板印象确实是存在的。它会带来的一个潜在后果,还是我们之前讲到过的“自我标签化”,而且这个标签现在还分高下,就是统共就文理两科还有鄙视链。大家也常常把这个东西固化,比如关于文科生的各种梗(或许它还体现出一个更广泛的社会信念,即“自然科学优越感”,想想此前关于“文科误国”的一番讨论)。总之,只要那个标签贴上去,被学生们接纳了,甚至内化了,其实就是对自我发展的一种限制,而且这种限制从高中就开始,可能持续一生。这两年高考改革,很多省份变成了选考,虽然看起来更复杂了,但从我刚讲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更科学了。
说回来,心理学这个学科到底算文科还是理科呢?其实刚才说完,已经不适合用文科理科来分了,但还是先按大众的思路走。
我的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是有答案的,他们会说:有的课是文科,有的课是理科;或者平时是理科,期末是文科,因为老师们会在课上不停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最后到考试的时候全要背。
其实,不怪大众会有疑问。从历史来看,心理学脱胎于哲学,受惠于生物学。我们经常说,心理学有一个哲学母亲和一个生物学父亲,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源头上,心理学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兼具人文性和科学性,两条腿走路。
人文性在于,心理学从哲学那里继承、共享了诸多理论和研究主题,例如人性的本质与存在的意义、理智与情感的关系、知识是天生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心智运转的规律等等。但是,心理学希望用更实证的方法来理解行为、思想和情感,它收集关于人的体验和行动的数据,这里就会涉及到如何对心理和行为进行测量的问题,比如人格测验,就属于为了这一目的发展而来的工具。除了测验,还可以借助一些仪器设备来收集生理数据,比如我们在经受压力时的呼吸、心率、皮肤电反应,或者我们在思考某个问题时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状况。
有了工具以后,需要适当的研究设计来检验假设。比如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想知道一边听音乐一边工作(或者学习)会不会影响到任务表现,就可以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一个实验组或一个控制组里,两组完成同样的测试,不同的是实验组在做题的时候同时播放音乐,而控制组保持安静。然后,将两组的测试成绩进行比较,也就是要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时候如果成绩出现差异,就可以归结于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的操作是不同的。像这样,心理学的研究者要为每一个不同的研究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设计和方法,所以不难理解,学心理学的学生需要在心理测量、数据统计、实验设计甚至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接受训练。
心理学也希望能够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理论,令它不止停留在思辨的层面上,也正因此,一些早期的理论会在不停的新的实证研究的检验下被挑战,比如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可能会被发现更适合作为一个思想,而不再是一个科学理论而存在;又或者可以促使和推动既有的理论在新的证据下去修正和再发展。这就可以看出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特点,心理学多数的研究是受到理论驱动的,而研究的目的是去检验理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在最近二三十年里,两条腿走路的心理学,好像明显有一条腿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明显可以看出,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发展得更快。以前的心理学家出现,都是思想家,现在的基本是科学家,只有少数一些人(比如史蒂芬·平克、乔纳森·海特)可以把这两种身份兼容得很好。
这当然跟心理学内部以及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有关,比如像认知革命,带动了认知心理学到再后来认知神经科学的蓬勃发展,有关人类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等的机制得以阐明。还有像分子生物学和行为遗传学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应用,令我们得以理解我们的遗传构造、我们脑内的生物化学反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与行为的,对于心理异常,特别是精神疾病致病因素的认识也上了一个台阶。
这些发展无疑令人兴奋,同时也令心理学的科学性一面更加深入人心,但是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心理学这样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里的“人”味,似乎在逐渐变淡。人脑可以完全等同于电脑吗?显然不能。电脑是完全理性的,而人脑则经常处于莫名的非理性之中。人性又能完全降维到一个个分子的层面来理解吗?以药物调节了大脑中失调的生物化学反应,就能真的让一个人恢复心理健康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也会在节目的第二部分里有所涉及。
总之,虽然目前占主流的前沿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类的生物性本质,但人的社会性、那些复杂的纠结的欲望与需要、那些对于意义的追寻与拷问,无法完全在一个纯粹自然科学的框架下被阐明,因此心理学的思想性和人文性需要被强调和捍卫。这种担忧其实也体现在大学里,或许在中国尤甚。因为历史原因,心理学是曾经被打倒过的,在文革期间被批判为“唯心主义”和“伪科学”,这个创伤令人心有余悸,于是就更要坚定地站在自然科学的阵营里。好了,心理学是理科、心理学只招收理科生、心理学的前沿研究采纳的是自然科学取向,全社会似乎存在着一种“自然科学优越感”,心理学学科内部还有创伤后应激反应…… 就不难理解对于“科学性”这条腿的愈发偏倚。
在心理学学术圈内部甚至出现了一条鄙视链,大概是这样的:用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之类仪器做脑研究的,瞧不上做行为认知实验的,做行为认知实验的瞧不上做问卷调查的,做问卷调查的瞧不上没有数据的... 很显然,这是一个由研究方法构成的鄙视链,老师们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时候也总觉得,必须加几个上仪器的认知神经研究才有胜算。似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所以研究的问题是软的,只有方法才是硬核的、才是科学的,尤其是上设备的那种。
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图
但是,虽然心理学的方法论整体是符合科学标准的,却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觉察,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像岩石、矿物、分子一样冰冷的被观察者;与此同时,研究者也是人,也会受到理论立场或人性弱点的限制。虽然近些年心理学在努力地修正这一点,比如增加研究的透明度、通过大量重复研究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提高生态效度等等,但依然要承认,出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本质,心理学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像物理学或生物学等这样真正的自然科学。另外,可能更加重要的是,方法只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如果测量先于存在,方法先于问题,就是本末倒置了。心理学的本真目标是让我们更理解人,而不是为了成为科学而关注完美的测量技术和设备。
我经常跟学生说,技术是强大的,同时也是冰冷的,你得赋予它属于人的性情和温度。换句话说,你得先懂人,人都不懂,方法再科学也没意义。用我经常讲的一句话,叫“一切没有人的心理学都是耍流氓”。
我跟大家分享这些来自于心理学内部的困境和思考,似乎和学科之外的人没什么关系。但是我是想借此让你稍稍更了解一点,这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在我看来,心理学是温暖的人性加上坚实的科学性,“心”就是人性,“理”则是科学性,二者就像是阴和阳,相互融合互为表里。心理学就是一门交叉学科,这种性质应该是它的优势而不是尴尬。在这档节目里,我希望通过人格心理学这一个侧面,既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当代科学心理学取向的研究发现(比如第二部分开始会相对多地出现这方面的内容),同时也能向大家介绍存在于历史上以及现在还在不断演进的心理学丰厚的理论性和人文性的一面(比如在第三部分里我会聚焦于各大人格理论)。
虽然心理学还非常年轻,大多数的进步都发生在过去的150年左右,虽然它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大的那个是心理学的发现与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旺盛需求不匹配,大家想知道的东西太多,而现在心理学能回答的呢还有些跟不上趟。但我依然觉得,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视角,同时也可以作为跨学科知识的接口,将一切与人与我们自身有关的知识联通在一起。所以,别管什么文科理科了,知识和智慧属于全人类!
 
第二个问题,还跟心理学本身有关:心理学家(科研从业者)和心理咨询师,区别是什么?
心理咨询应该是最为大众所知的心理学分支,它是实务和应用导向的,以帮助人们缓解心理困扰、解决心理问题、促进个人健康与成长为己任。
心理咨询师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绝不是坐下来聊聊天那么简单。心理咨询的方法分成若干流派,它们的原理和技术会有所差别,比如是聚焦于早年的经验还是致力于改变当下的想法,是用解释分析还是用角色扮演等等。这些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会建立在某个理论的基础之上,比如我将在第三部分里讲到的好些人格理论,都发展出了相应的咨询疗法。每一种疗法会有一整套的技术要点和实施流程,再经由咨询师和来访者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因此,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需要掌握一种或多种咨询和治疗技术,同时还需要了解心理测量和评估的工具及方法,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应急处置能力,他们一般也会接受长时间的训练、督导和考核(包括伦理层面的),确保在正式执业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具备了相应的职业操守。
除了心理咨询师,还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相关研究的人,他们不一定从事实务,他们可能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做研究,比如开发评估工具、制定诊断标准、检验治疗效果等等,这些研究结果都会用于指导心理咨询师们优化他们的实务工作。
总之,心理咨询没那么玄乎,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依托的是扎扎实实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它有赖于你改变自己的意愿,以及咨询师和你一起做出的努力。
但是,心理咨询是心理学,心理学却不只有心理咨询。当代心理学存在五大支柱领域(APA, 2014),心理咨询所在的是第五大领域:身心健康,包括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其他四个领域则包括领域1:生理(如神经、感觉、意识),领域2:认知(如知觉、记忆、智力),领域3:发展(如学习、生命全程发展、语言),领域4:社会与人格(如社会、人格、情绪、文化、性别)。这五大领域大概框定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疆域(你应该也可以从中明显看出所谓的“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的主题),而每一个领域也都既有基础研究也有实际应用。
好比社会与人格领域的研究,就会支撑心理学应用在心理咨询之外的另一大方向,即在组织中的应用,比如人事测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等等。近年来随着商家对于消费者和用户的重视,诸如消费者研究、市场研究、产品经理、互联网企业里的用户体验、用户研究等岗位也大量需要着心理学的人才。
如果你想要更进一步了解心理学的应用与就业领域,北师大心理学部制作了一本《心理学职业手册》,基本就是一个心理学就业去向的大全了,我请夏夏把附在了文稿,供你参阅。
好啦,感谢你听到现在,我好像太啰嗦了,本来只打算做一集答疑的现在完全讲不完,要加量到三段,本来是来混的,结果变成了加更……好吧,就当是庆祝2021年只剩最后半个月了大放送吧!下一条,我会聊聊另一个人格测验——MBTI。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下一条见咯,我是王芳,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