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从神到人,中国画当中的“自我表现”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转变?
我们在这儿就可以看到,在当中就是在元朝,你可以看底下这三张,在宋朝你大概找不着一笔(笔迹)。
这是南宋,13世纪你还是看到的都是雾,是吗,有点冷。即使是这么一个册页的,这么一个小部分,我们还可以看得见,可以感觉到大自然的存在,跟它的力量,它的冷度,它的湿度。
在当中这张图也就是,可以感觉到有树有山,那个表达“(自)我”也在了,可是并不是“我”,它就是我露出了我的笔墨,这个左边没有露出来。让我看了好久我才了解,王季迁给我讲的无笔迹跟有笔迹,无笔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就是树。
所以我请同学闭着眼睛,你要看左边这张图,你闭着眼睛你会告诉我,你看到的是什么,树跟水跟雾。
让你看当中的,可是这个笔墨就比较清楚了,你可以感觉到树,可是也感觉到有趣的笔墨,右边的就都是笔了,所以你再看,石头,那么好像是树,这个树不太像树了,房子倒比较像,因为那有那么多瓦,是吧。
所以说这个目的稍微转变了,从这个时代,就是上次《庐山高图》,那是一个真迹,沈周(《夜坐图》)也是一个真迹,我可以给你保证这个是真的。
那么那个时候就很有趣的,沈周把自己画进去了,那么这张图是比较晚一点,所以它的笔墨更凸显,可是他最早的那张有名的真迹,完全是在学王蒙,已经失掉了,我在表达某一个地方的冷度,或者某个地方,花的香味,不是这个了。
我在表达让你一看就说,小虎你这个王蒙画(仿)得太好了,我没有(自)我了,我画的是王蒙或者倪赞,或者黄公望,以这个为骄傲,其实就是(炫耀)我的笔了是不是,不再是任何山水了。
没有人说你那个房子好漂亮,我想住在那,没有人跟画家说这个,除非是清朝人,那个就画得很漂亮,你就想住在那儿,但是那个不是本来的(目的),在明朝不是。
就是艺术家不再在外面了,他画画是在桌子上,他整天就在屋内室内,他的脑海里头,充满了古人的笔迹,倪云林那一笔,太好了,我是这么一笔一笔地,在看那个东西。
那个不是画画,那不是表达任何大自然,不是表达任何神,是表达某一种透过这个笔,把这个人的潇洒度,不会画画的60岁的老黄公望,这个“面条”(不好的披麻皴)一下来好潇洒,我也要画出这种样子。
还使劲地从30岁来学一个,60岁不会画画的人,不会画画的画,太心理扭曲了,是不是。
这个原因我说不出来,我在猜是他们怕画自己,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璋),在杀人,杀了画家,就是说你在骂朕吗,你这个红帽子画在那干嘛,是吧,是这样子。
所以可能这些人就又不敢当官,又不敢画自己的东西,就变成这么一个风气,这种趋势,大家都是往这个方向,就变成这么一个东西,然后越来越小。
导致乾隆皇帝就给人家钱,说麻烦你给我画一辈子,不会画画的业余人的画,画很简单的就是“面条”,黄公望这种东西,而不是说让你画很美丽的。
有时候是我们的理想不真的时候,是为了某一种不真的标准,往那个方向去的时候,我们就离开了真实,这样子所画的东西也不真也不舒服。
也只能让内行的人看得懂,也在做这种怪事情,就说,你这个三寸金莲,比我的三寸金莲大一点,那么别的人就听不懂,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只是我们两人知道,因为我们两个人都有三寸金莲,是吧,那是一种有分区的。
所以我一辈子都是,让人家给我说,小虎,这个东西你不会懂的,你们洋人从来不会懂这个,这个我们是搞了一辈子,一辈子我怎么说给你听,是吧。
其实很简单,是一种,我们不能说是形而上,是事实以外,是真实以外,因为我不再画我心里想画的东西,我要画的是让你佩服的东西,所以这个目的已经扭曲得不得了。
所以这个可以停止了,请小朋友不要再画这种东西了,用不着,没人会被打动的,没有人是真心的,没有人会真心欣赏你的画,除非他也是受过这种训练,也就被“裹脚”了,他的心跟脑袋,被“裹脚”了,他就来看你的王蒙画得,是不是比我的王蒙还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