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朱起鹏,欢迎收听《京师回忆录》。
2014年11月,北师大的鞠熙老师在东城区帽儿胡同的梓潼庙调研。梓潼庙始建于明代,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道教庙宇,但那时已经完全变成民居大杂院了。住户里有一位64岁的王大娘,讲了一些上世纪中叶梓潼庙的情况。她说,原先后院四周的廊房和殿宇中,都寄放着棺材,直接就撂在地上。棺材里盛着的尸体,起码有90多具。描述这些的时候,王大娘并没觉得与棺材隔墙而居有什么不妥。她强调,闻不到任何异味,因为“过去棺材板子特厚”。
今天的人已很难想象与棺材,准确的说是尸体,比邻而居是怎样一种感受。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死亡应该是件非常忌讳的事情。但王大娘所描述的情况,在6、70年前的北京,并不鲜见。
民国北京的棺材铺
1946年,北平市警察局登记的内外城停灵寺庙一共有26处。有趣的是,这些寺庙全部都有房屋对外出租,类似现在的公寓。也就是活人和逝者同时都在其中暂居。这些庙宇中除了刚才提到的梓潼庙,还有法源寺、柏林寺和智化寺等规模与知名度都很大的寺院。
其实根据分析,当年提供停灵服务的寺院很可能比登记的更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城内与近郊停灵寺庙,或许超过上百座。
不单是停灵,当年的埋葬位置也很冲击今人的认知。我们现在谈起北京的二环内,想到的都是高企的房价,稠密的人口。但六、七十年前,二环内的城区却有非常多的墓地。比如今天广渠门内,北到白桥大街,南到龙潭公园,曾分布着大量连片的义地。义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公共墓地,古人安土重迁,身后多数是要回原籍安葬。但北京外来人口多,总有一些客死无法回乡的情况,于是很多地区都在北京设有义地义园。还有些行业义地,比如戏曲界的梨园义地,以及专门针对贫苦无墓地人群的义地。
广渠门内的义地与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