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杨照,我们继续来为大家介绍《楚辞》。

《楚辞》≠屈原

讲到《楚辞》的时候,一般我们会直接联想到一个大名字:中国古代重要的诗人——屈原。一直到今天,端午节都被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存在,因而我们也在传统上面把端午节视为是诗人节。端午、屈原、诗就用这种方式密切地联结在一起。
不过需要稍微说明一下,《楚辞》里面包括了部分屈原所写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离骚》。但是《楚辞》不等于屈原,不等于《离骚》。
《离骚》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它有明确的一个作者,这个作者是战国末年,因为在楚国的政治变动过程当中有了非常强烈的悲愤身世,因而用诗的形式把他的忧怀悲愤的心情留下来的这样的一个作者。
但是《楚辞》除了屈原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比如说一般我们在讲的《楚辞》的这个集子里面也会有宋玉的作品,宋玉在时代上面是要晚于屈原的。更重要的是在《楚辞》里有许多作品没有作者、我们今天不知道究竟是谁所写的这些作品。
这些作品,正因为它是没有明确作者的,它的时代往往比屈原要更早,更重要的是它就更清楚地反映出什么叫做楚文化的传统。
那往往就是从西周楚建立了之后,原来的南方的文化跟后来从北方过来的周文化进行了混同、互动,因而产生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环境,而反映、保留在《楚辞》当中的其他这些作品里面。
例如这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作品就是《九歌》。
元代张渥《九歌图》局部现藏上海博物馆

“兮”字呈现出的南北文字差异

在读《九歌》之前,我们要先要了解楚文化的语言跟文字,这跟我们所熟悉的中原的语言文字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里面最大的差别,最容易辨识的,例如说《九歌》开头:
《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qiú,qiāng)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
这里每一个句子都有“兮”字。
我们在《诗经》里面读过兮,曾经看到兮字,在《诗经》里面“兮”就是一个语(气)词。《诗经》用很多不一样的语词,语词(起到的)是一种声音的作用,后来到了元曲,我们会看到“衬字”,那是为了声音平整而特别插进去的。
然而在读《楚辞》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跟《诗经》相比,《楚辞》的语词的种类没有那么多,可以说它就只有“兮”这个字,或者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这段话里面是“将”,也偶尔可以当作语词来用。但是最重要的语词就只剩下“兮”。
而且“兮”字在《楚辞》的行文当中,它好像就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个语词、只是声音衬垫的作用而已了,例如说我们看一下前面跟大家念的这几句话,尤其注意一下里面的“兮”字:
吉日兮辰良”指的是什么?好日子、好时间。
穆将愉兮上皇”,我们很庄重地要来祭奠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这是一个动作,意思是握着长剑用玉做成的剑把。
璆锵鸣兮琳琅”,“璆锵”这是拟声字,是模拟那个剑被拔出来的时候所发出来声音。“琳琅”其实也是指示声音的字。这四个字很有意思。“琳琅”有特别的声音,但同时指的又是玉器,“璆锵”这是声音,它是指的是玉器发出叮叮当当的那种声音,这是用声音所构成的句子。
接下来是“瑶席兮玉瑱”,在那个神殿上有编织玉做装饰的一个席子,上面也用玉再把那个席子给压住,让它不要被吹走。“玉瑱”指的是我们桌上用的文镇,它最重要的是一种重量上的作用,把它压住,只不过文镇我们现在一般用的是铜做的。“玉瑱”就是玉镇,它就是一块一块的玉。
盍将把兮琼芳”在这个席子垫子上又放了一把一把的香草,这个香草很香,这个芳指的就是这些草是有气味的植物,像玉一般美,但同时又发出香气的植物。
玉熊镇,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我们来再仔细探索一下这几句,就可以体会到《楚辞》的特色。在读《楚辞》的时候,你要记得《楚辞》是充满感官的一种文字,它里面会有气味、会有视觉、会有声音。而且这种气味、视觉、声音在《楚辞》里面经常是混杂在一起的。相较于北方,例如说《诗经》里面那样的文字,我们就明白、感觉到《楚辞》的感官的混杂跟复杂的程度,要比北方的文字像《诗经》要来的高。《诗经》当中当然也记录了很多感官上的变化。
可是如果你读了读了《楚辞》,再回去读《诗经》,你就会发现《诗经》里面感官运用的最多还是视觉,其次是声音,相对比较少出现的是气味。于是我们也就可以很容易地从南北差异来予以理解。毕竟越是到了南方,空气里、环境里你会闻到的、拥有的气味会越来越多。因为天气热,所以北方的植物和南方的植物在气味上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再拿《楚辞》和《诗经》相比,另外一件事情是《楚辞》里的名词很多,相对的,动词没有那么多。《诗经》里每一句几乎都有特别的动词。这就是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有很多看起来是重复的类似的句子,每一次重复反复出现的时候,只不过改了一个动词,就使得诗境的字句有了层次、有了差异、有了变化。
所以《诗经》的重点是放在动词的多样性上,然而《楚辞》不是这样。我们刚刚读的《九歌》最前面的这句子“吉日兮辰良”,“吉日”、“辰良”都是名词,而中间没有动词,就只是用兮把它给连贯在一起。
再下来“瑶席兮玉瑱”,这也是两样东西,又把它摆在一起,两个名词,“盍将把兮琼芳”,“把兮”、“琼芳”,这也是名词。再往下一句,“蕙肴蒸兮兰藉”这又是两样东西,一个是用香料蒸过的肉,或者是兰花所做成的一个垫子。
我们看到《楚辞》的构成,基本上是名词之间的堆叠,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名词堆叠在一起,这中间没有动词,而只有兮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来探讨:这个兮字在这里到底是怎么解释或什么样的作用?看起来并不像在北方《诗经》里面,那么样单纯作为声音的衬垫只是一个语词。

“兮”字到底怎么理解?

如果你仔细地这样通读,也就是我们来研究古代汉语的南北差异。这个“兮”字在南方,它的用途跟它的意义要比北方要广的多了。
“兮”字在《楚辞》里面的,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万能介系词,或者是说它是一个通用的介系词。
什么是介系词?我们可以从古语言学研究出来的人类语言创建的顺序来理解介系词是怎么一回事。
在语言上面,最容易也是最早出现的应该就是名词。这是杯子、这是桌子、你叫什么名字?我们看到有很多的古语言,像是埃及文或者是希伯来文,他们都曾经经历过一段时间,语言不过就是把名词连缀在一起,动词是被省略的,或者不写出来的,名词是先有的。
在动词还没有被发明之前,语言就是直接由名词跟名词之间联系在一起,只不过如果单纯只是名词和名词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表达非常的不精确,我们不太知道它究竟要指的是名词跟名词什么样的关系。所以语言发展的下一步就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者是简单的句子。最简单的句子就是有名词、动词、受词,也就是一个名词一个动作,然后再联系到另外一个名词。所以再下来,有了主词加动词或者是动词加受词,于是这就组成了句子的最基本的结构。
可是,发展到这样的状况有的时候还不够,因为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必然是动作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时候再进一步发展出介系词。所以介系词相对在人类的语言发展上是最后产生的。因为它是最复杂的。它要解释,它要显现,它要连接事物之间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关系,就需要有不同的介系词来预定。
所以每一种语言系统几乎都走过特别的这种介系词混淆的阶段,同样的一个介系词被用在不同的关系上,或者是不同的介系词指的却是同样的一种关系。在语言学上面,介系词混淆的例证太多太多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楚辞》它所显现文字的系统,它的发展的阶段或者是它发展的程序,跟北方不太一样,像《九歌》这样的文字出现的时候,在南方的语言里面,介系词仍然还不是很发达,所以遇到有任何需要介系词的时候,他们就把“兮”放上去。
因此才会说,为什么“兮”字是一个万能的或者是通用的介系词。“兮”就告诉你说这两者之间是有关系的,但是没有精确地去追究这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你要自己去解读,或你自己去感受。
朱熹撰:《楚辞集注》,国家图书馆藏
所以《楚辞》当我们读到“兮”字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稍微仔细小心一点,甚至我们读“兮”字有一种特别的方法,它很怪,但是蛮有用的。
那就是遇到“兮”,你可能要改用英语来思考。这个“兮”字它可能是英文里面的and,它可能是of,它可能是in,它可能是on,它可能是by,有各种不同的可能性。
所以,用这种方式我们要注意“兮”这个字,而且用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理解“兮”这个字,我们就能够明白,当“兮”字出现的时候,《楚辞》的这个句子怎么样读,才最接近作者当时写下的时候他的原意。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再会。
 

相关原文

《九歌·东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ěr),璆锵(qiú,qiāng)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hé)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fú)兮拊(fǔ)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